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如何将欧洲文艺复兴作为文化参照
2023-08-14 07:58:18来源:百度新闻

“文艺复兴”是欧洲近世复苏的重要事件,是欧洲摆脱宗教势力桎梏进而崛起的发轫。在欧风遒疾的历史背景下,欧洲文艺复兴的成功范例引起一些中国知识分子的强烈兴趣,并将其作为中国民族复兴的文化参照。

长期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的日本人佐藤慎一认为,中国文化内部有比附的传统,即“将外来的事物与中国固有的事物联结起来,以此使输入外来事物正当化”。就连处于中华文明“末梢”的科学技术亦被士人们以墨子相比附,以此明证“‘西学’之源流存在于中国”。

彼时的救国之士仿佛从这场扭转欧洲命运的文艺复兴运动中,觅得了民族复兴的一线生机。有过多年留洋经历的蔡元培就认为,中西文艺复兴是“互相仿佛的”。作为保存国粹的干将,邓实更是直言:“十五世纪为欧洲古学复兴之世,而二十世纪则为亚洲古学复兴之世。”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光绪三十年,《政艺通报》在对比欧洲“洗濯清明转瞬而复兴如希腊独立、意大利独立”后,即对中国的民族复兴抱以期待:“呜呼吾民族其可以兴矣,鸡鸣而天曙矣,钟动而魂苏矣。”

急于醒世救民的梁启超似乎走得更远。他自观中国的古学,认为系“万古惟一”。欧洲所谓复兴的希腊文明远低于中国的水准,“泰西虽有希腊梭格拉底、亚里士多德诸贤,然安能及我先秦诸子”。据此,梁启超认定中华民族“能恢复乃祖乃宗所处最高尚最荣誉之位置”。

国粹者多将先秦文化视为中国文艺复兴的对象。邓实在《古学复兴论》中指出,西汉独尊儒术后,“诸子之学遂绝于中国……学术之途,愈趋愈狭,学说之传,日远日微”。章太炎认为,相比于经学“惟是考其典章制度与其事迹而已”,诸子“推迹古初,承受师法,各为独立,无援引攀附之事”。由此,他得出了与邓实等人相似的结论,即“惟诸子能起近人之废”。

不过,蔡元培、梁启超等人虽然对中国文化的过去及未来抱乐观态度,但并未一味耽于中国文化的自我慰藉。蔡氏清醒地认识到,近代中国之所以能意识到落后并奋起直追,是因为“把欧洲的真正文化输入中国”,并由此造就了“中国文艺中兴发展的初期”。

总的来看,从王韬开始,直至梁启超、章太炎等,都或多或少有西方或海外社会的履历,力图秉守中学根柢,采用中西调和的手段,以实现挽救民族的目的。这一以文艺复兴来完成国家变革的思想,在力求吐故纳新之人看来有与时宜背道而驰之嫌,但尝试以本土文化的调适来应对舶来势力的冲击也并非全不合理。由此,也就有了后来学衡派的兴起以及“整理国故”等号召。

(作者:中国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盛满 陈珍)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夏斌

本文作者:张盛满 陈珍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标签:

下一篇: 最后一页
上一篇: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团队成功抢救超长心脏骤停患者转危为安

相关新闻

保险时讯